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513 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在于宗教批判,又由宗教批判而转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这种批判精神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思维指向,当然,因为中国的宗教存在又有其“中国国情”的特殊背景,所以在宗教批判的路径和力度上都必然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批判之主要任务是批判谶纬迷信、批判分裂国家、批判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等等,由于批判的主旨不在于破坏性批判社会革命而在于建设性批判社会改革,所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需要向内收敛其宗教批判的锋芒,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为依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需要对我国宗教问题的历史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轮廓,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宗教的历史定位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宗教被视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帮凶,是“三座大山”之下的“丘陵”地带,基本处于革命斗争的对立面上;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大多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定位宗教问题,宗教信仰被简单理解为封建迷信,“文革”中甚至被冠以“牛鬼蛇神”的称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宗教的历史定位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宗教问题仍旧偏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角度上进行定位;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宗教关系被视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党和信教群众的关系是血肉联系,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新的历史定位淡化了宗教的意识形态差异,突出了宗教的社会属性,肯定了宗教在社会建设中存在着积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大重要贡献。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hxlww.net/13381/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