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论文发表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891 次
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变异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所谓“隐性课程”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只要在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有一群人相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共同生活,从而组成一个群体,那么就会成为民俗出现和存续的土壤。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民俗文化学家用非常贴切的比喻说道:群体中的人们与民俗的关系就好比如鱼儿与水的关系一样。之所以民俗对于群体及群体中人们的生活而言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民俗之中蕴含着人们在相处、互动、理解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指令,同时也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维系着整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精神。
在学校教育当中,民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语境。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毫无疑问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工具,但教学过程中的口耳相传也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具,而且口耳相传很多时候能够更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形成共鸣。因为口耳相传大多以生活化的习俗为纽带,教师从教学目的出发裁剪信息、取舍材料,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民俗文化走进教育可以深刻影响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目标、结果。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民俗文化更新、延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环相扣的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可以将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内化成个体的知识才干与思维、实践能力,引导个体投身于可以发挥其才能、智慧的社会实践之中,进而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即创新文化发展成果,丰富思想文化宝库,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发展。
所以,学校教育培养出懂得欣赏和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使抽象的文化内涵演化为活生生的个体实践行为,从而奠定了民俗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深厚基础。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hxlww.net/12932/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