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浅论国内科学精神缺失研究

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541 次

如何评判一个民族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取决于一个民族理论水平的高低,一个民族对人类贡献的学术精品。而学术精品的产生来自于深厚的基础,关键在于高度的学术精神。学术不仅仅是技能和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崇理性思维、勇于冒险探索,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学术精神的本质体现。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行动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学术道德。科学精神的缺失时有发生,在当今的学术界呈现出不断扩散之态势。尤其是高等学府,更是成为科学精神缺失的重点沦陷区。上至各大名校的校长、党委书记、普通的教职工,下至普通的在校生,都存在严重的科学精神缺失的问题。科学精神的缺失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背叛。
一、学术界科学精神缺失的成因
(一)中国学术界没有形成求真传统。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梁启超先生所提出的“为学术而学术”的一种治学态度。他主张追求认知的真理性,坚持认知的客观存在,这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精神源自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因为诧异才着手研究哲学,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如此说来,人类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摆脱无知的困境。那么追求智慧的过程也是求知的具体表现,并非运用在实际当中。”中国学术界的精神却不一样,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求真意识。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指出,“中国学术缺乏科学的熏陶。”他指出,西方的学术凭借着科学精神的发展分支许多不同的学术研究场所,而中国却全然蔑视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崇尚天才,使得学术变得学术不分,杂乱无章。
(二)学术科学精神受到的“功利化”的侵蚀和冲击。市场经济利益的潜规则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的大学都被束缚在了一个固定的经济模式之中,出现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不良风气,使得大学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就这样,大学由原来的“教育圣地”,成为了现在的“教育工厂”、“社会工厂”。因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商业化教育造成的学术精神的扭曲程度已经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学者过于“社会化”,他们不再敬畏生命和大自然,精神层面完全消失不见,根本不会潜心修学。学术界的成绩、机构、个人利益形成了一种杂乱、密切的联系,从而影响了各式各样的学术失范行为,尤其是个人的利益和机构的利捆绑过于密切的时候,学术精神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严重的失衡,甚至是缺失。
(三)学者对其身份价值认知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和学术功利化思想以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变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使得部分学术研究者面临着全新的价值观的选择和修正。受利益的趋势,有些学者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和品德,表现为学术良知的泯灭,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结果造成,纵向出现了治学精神没有继续延伸,出现了真空区域;横向出现了学术精神没有具体化、体系化,导致裂缝的产生,主要表现在治学精神的严重缺失。学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丧失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促使社会大众对大学学术的信任出现倒塌的局面,产生的价值认同观念不认可,影响的最终局面是信仰的危机。这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最大危机。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6796/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