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482 次
2001 年高一虹首先提出“生产性双语模式”,其实证基础主要是对中国的名“最佳外语学习者”的开放式访谈,提炼出他们的“生产性取向”。生产性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归属、创造能力和人格的成长。
从 2000 年至今,与其学生所做的一系列关于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探索,可视为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关于自我认同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对来自全国 3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 所大学的 2000 多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根据以往的双语研究理论(Gao,2001)及实践经验,该研究将学习英语后的自我认同的变化分为六类,分别为:消减性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自信心变化和零变化。
该研究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本科生中存在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别是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并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对自我认同变化也有影响,性别、专业、家庭背景和始学年龄在自我认同变化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随后李淑静等(2003)对全国 16 所院校的 1000 多名研究生、博士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被试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变化情况与本科生基本一致。在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方面,其结果也与本科生大致相同,变化最大的仍是自信心。总体反映了研究生比本科生更“现实”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及更“稳定”的自我认同。又在量的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质的研究,可以说是定量研究的佐证和深化,其个案调查的对象是英专学生,侧重点是英语学习对自我认同建构之影响的方式和深度,以及学习情境、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在自我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6701/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