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413 次
水稻的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并不高。实践证明,如果单依靠政策,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还是有限的。例如现在不少地区的农民每种一亩粮田,国家补贴80一100元。但这一点钱,还是不足以将农民吸引回种粮上来。我们认为:水稻除了本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量外,稻田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要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为“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
“十七大”提出农村上地流转问题,为建立新的经济合作组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土地流转的前题是:土地的性质不能变,粮田必须要种粮食。目前稻田的土地转让费一般500~600元/亩,而单依靠种植业,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要提高土地承包者的积极性,必须调整单一的种植结构:水稻种植需要调整为“水稻+n”的结构,我们认为,在这个“n”中,水产是首选。因为在自然界,蟹、虾、鱼本身就是稻田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稻田种养技术,能节省稻作劳力和生产支出蟹、虾、鱼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由于害虫少了,可减少施放农药的劳力及农药费用的支出。据辽宁盘山养蟹稻田统计,平均每亩可减少支出20元。
200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高达4124万吨,平均每亩达26.7kg以上。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致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而引起土壤板结,同时引发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下降,造成土壤贫贫瘠化。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不仅增加上壤有机物的含量,增强了上壤的肥力,而且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4164/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