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资源库 作者:hxr 评论:0 点击: 581 次
孔子教育理想的哲学基础是仁。《论语》中共有 109 次提到“仁”。这说明了仁在孔子心里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实质而言,孔子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另有:“(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子贡)曰:‘怨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这说明,孔子所追求的圣人、贤者、君子等德性之人都是在仁的哲学基础之上,即要成德就必须具仁。圣人、贤者、君子只不过是外在名称而已。本质的是要有内在的仁德之心。因而,孔子教育理想实质就是成仁成德,更简洁的说就是成仁。
然而,从孔子的语录中可知,孔子的仁是要修养而成。这里面就有一个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圣人、贤者、君子三者的区别。以圣人的境界最高,因此,内外兼顾,综合言之,成仁成圣是孔子教育理想,言及其他都是不准确的。
关于仁,孔子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而只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断阐释。如有子贡问仁、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对子贡、颜渊、仲弓、樊迟等人的回答。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孔子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来阐释仁。这说明了仁的不可定义性;又说明虽不可定义,但并不是不可阐释;这种阐释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实践和领悟力并不一样,必须要因人而异。但在不断的阐释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一些共性,那就是人的善心或爱心。
如果把每个人的现实情况理解为一种存在,即是,那么孔子因人而异的阐释就是一种正是的态度。不可置否,这些共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种是。那么也就可以说,孔子在阐释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正是的过程。我们姑且把前者个性的存在称为显在,后者共性的存在称为实在。因此,孔子成仁成圣之路就是一个针对显在阐释实在的正是、求是过程。
声明: 本文由( hxr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2985/hxlwfb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