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标题

通过《论语》分析孔子的坚忍

分类:论文特快发表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638 次

摘要:孔子虽被成为“万世之师”,“儒家大圣”。但他终究是人不是神。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是个不怨天尤人的人,(见《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列子》对孔子一生所遭受的磨难概括为:“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人得志时,看其坚忍是不易的,唯有在困境中才能考量。简短的概括,却囊括了孔子一生坚忍的品性。而这种风骨恰是我们缺少的,要怎样去传承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关键词:思考 论语 感悟
一、通过《论语》分析孔子的坚忍
(一)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孔子作《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当时列国纷争,子弑父,臣弑君,乱伦败德的行为肆无忌惮。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去甚远。这样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有责任感的士人最为痛苦的时代。
基于此,力求改变这种混沌局面,提倡仁爱治国,恢复周礼的孔子慢慢的成长起来。也正是在种种现实磨难中,他在不断强大的思想下,至死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家庭对孔子坚韧性格的塑造
家是孩子成大的第一环境,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几多人间悲苦。自其幼年性格的逐步形成到青春期性格的可塑期间,他的家庭或者说他的母亲颜氏,无疑为其创造了培养坚忍个性的摇篮。
孔子曾经说过:“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可见孔子的祖先系商代的王室,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兼会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可是在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17岁,无父无母,没有坚忍的性格又怎会有被后世代代传颂的大儒?
孔母是伟大的,孔父去世时,颜氏年不过20,却不曾改嫁,避免纷争,搬入了文化中心鲁国都城,为孔子的发展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正是这日夜劳作的母亲教育.
的见证。
二、《论语》见证的坚忍
有人将《论语》称为东方圣经,有人说它是镶嵌在智慧皇冠上的宝石,也有人说它祸国殃民。历经千载,褒贬不一。于我,既感慨它给我的启迪,又感激它教给我的坚忍。
(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孔子没有忘记自己贫且贱的早年,且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早年,季氏士宴,孔母刚过世,看门的阳虎不让孔子进门。“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虽受大辱,但化辱为力,“贫且贱”依然不坠青云之志,一生发奋苦学,终成一代圣人。若非如此坚韧刚毅的性格,他又能如何由凡成圣呢?
(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用寒冬,和松柏凋零比喻人意志力的久暂。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韧品性。松柏傲寒而屹立,好似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们,借松柏经冬不凋的品质,来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君子。既是对弟子的教诲又何尝又不是自比呢?!
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铮铮坚忍的风骨,孔子又怎能耐得过那岁岁难料的寒冬!由既贫且贱到儒家至圣,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番过程,是用常人所不及的坚忍积淀的支撑。
(三)刚、毅、木、讷、近仁。
一个人要“刚”,要刚强、刚正、刚朴、刚廉、但不要刚愎自用;一个人要“毅”要坚毅、果敢、强忍;一个人还要能“木”,即质朴;能“讷”。即不轻易乱说。能做到“刚毅木讷”,这就近乎于仁德了,是个具有很高修养的人了[2]
孔子的一生所思,所愁苦的并非个人安逸的生活,生于乱世的孔子之“欲”,不在权位,不在金钱,不在美色,仅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诚然是真正的刚者。

参考文献:
[1]张以文.论语助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047-053
[2]姚淦明.孔子的智慧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9
[3]陆胤.孔子先尽人事后由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社,2008:130

文章来源:核心论文发表




声明: 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xlww.net/10616/hxlwfb

近期评论